冰冻圈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表日期:2024-09-25来源:
放大缩小
9月13至14日,冰冻圈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ryosphere and Climate Change)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CSCS)、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国际冰冻圈气候倡议组织(ICCI)、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CS)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联合举办。
CSCS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线上出席,ICCI主席Pam Pearson,IPCC第五次、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Georg Kaser教授,德国不来梅大学Ben Marzeion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Rob DeConto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Gustaf Hugelius教授,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Helen Findlay教授,挪威水研究所Richard Bellerby教授,清华大学罗勇教授,CSCS秘书长效存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林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牛富俊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黄菲教授等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主持大会开幕式。秦大河代表CSCS在开幕式上线上致辞,他指出,气候变暖和冰冻圈快速变化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全球挑战,深刻影响着海平面、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人类亟需采取紧急行动应对这一挑战,希望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Georg Kaser在开幕式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在IPCC气候变化编写过程中与以秦大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合作,期望与会代表通过本次研讨会,充分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同时鼓励青年学者不断努力,积极推动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发展。
会议报告涵盖了5个专题,分别是山地冰川和积雪,极地冰盖和海平面上升,多年冻土退化:碳排放增加及灾害效应,海冰,极地海洋:酸化、变暖、淡水化、洋流扰动。32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全方位展示了冰冻圈各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
专题报告外,会议还展望了在即将召开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和即将启动的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AR7)中,冰冻圈研究需要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与会专家围绕议题讨论了冰冻圈科学领域亟待加强的研究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会议就“如何向公众和决策者传播冰冻圈领域的科学成果”展开了研讨,专家们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见解,为推动冰冻圈科学知识的传播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为国际和中国学者在冰冻圈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和凝聚共识的平台,共同为冰冻圈研究的未来发展以及扩大科学成果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智慧和方案。会议在深入交流冰冻圈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前沿科学成果,研讨冰冻圈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退缩、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
秦大河致辞
Georg Kaser致辞
专题“山地冰川和积雪”部分报告现场
专题“极地冰盖和海平面上升”部分报告现场
专题“多年冻土退化:碳排放增加及灾害效应”部分报告现场
专题“海冰”部分报告现场
专题“极地海洋:酸化、变暖、淡水化、洋流扰动”部分报告现场
议题“如何向公众和决策者传播冰冻圈科学成果”和“展望COP29”现场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