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

放大缩小【关闭】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简称“冰冻圈室”)主要从事冰冻圈变化过程机理、影响适应的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推动冰冻圈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在冰冻圈内在机理方面取得标志性创新成果,在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方面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冰冻圈室凝聚冰冻圈科学杰出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深化冰冻圈过程和冰冻圈记录研究,揭示冰冻圈变化的规律和机理;阐明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模拟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评估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冻圈的资源效应、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提出减缓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影响的对策,为“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俄蒙经济走廊通道建设、极地安全等国家战略服务,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冻圈科学综合研究单元。

冰冻圈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冰冻圈过程、机理和模拟:通过对冰川、冻土、积雪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揭示冰冻圈演化过程和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

(2)冰冻圈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的相互作用,分析冰冻圈变化的各种影响,为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3)冰冻圈灾害、影响与适应对策:构建冰冻圈对水资源、生态和经济社会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展冰冻圈影响评价理论,建立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性评价模型,提出我国冰冻圈变化适应对策。

(4)极地冰冻圈快速变化及其影响:以南北极冰冻圈快速变化的观测和模拟为抓手,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监测研究体系,为抢占极地国际话语权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职工100余名,其中研究人员近80名,技术人员20余名,正高级职称人员近30名,副高级职称人员35名。在学历结构上以高学历为主,其中80%以上人员具备博士学位;在年龄结构上既有富有建树的知名老专家,也有一批活跃在一线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与欧、美、日、韩等许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或领衔推动国际重大科学计划。

冰冻圈室拥有全面、综合的实验室分析能力,建有不同级别净化室、低温实验和样品库等。室内5大平台包括:大气气溶胶和温室气体测试平台(如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气体稳定同位素比率测试平台(如气体同位素质谱仪(MAT 253))、化学离子测试平台(如离子色谱仪(ICS3000,ICS2500))、痕量金属元素与同位素测试平台(如热电离质谱仪(Triton))和碳质组分测试平台(如热光碳分析仪(DRI 2015)),检测质量通过了国家认证。

野外观测系统以地基为主,辅以空基观测,主要含3D激光雷达、无人机航拍、批量气象站、涡动及碳通量观测系统等。此间,还自主研发了冰芯钻、冰雷达及冰川采样设备。目前总计有上百台(套)室内和野外设备。研究室将野外台站作为重要的科学观测研究平台,主要包括: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山冰川站)、青海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格尔木站)、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玉龙雪山站)、祁连山冰冻圈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祁连山站)、托木尔峰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托木尔站)、唐古拉冰冻圈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唐古拉站)、中国阿尔泰山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观测研究站(阿尔泰山站)、北极冰冻圈与环境巴罗综合研究站(巴罗站)、北极阿拉斯加Kennicut冰川与环境监测研究站、可可托海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可可托海站)等。此外,研究室还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多个半定位观测站(如喜马拉雅山的珠峰、昆仑山、祁连山、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峰、天山西段、横断山区的海螺沟等地的考察站)。

冰冻圈室拥有中国西部最完善的冰冻圈多要素监测网络,是国际山地冰冻圈监测体系的典范,监测数据和研制的数据产品既是中国冰冻圈数据平台核心,也是全球冰冻圈数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室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重大需求,在污染物跨境传输影响冰冻圈变化、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冰冻圈致利致害效应以及南北极冰冻圈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方式:icecore@lzb.ac.cn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