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芯”叩开冰川研究的大门
发表日期:2023-04-18来源:
放大缩小
冰芯,就是利用冰钻在冰川自上而下连续逐段钻取的圆柱状雪冰样品。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当气温、降水和地形组合适宜的情况下,每年的降雪或其他固态降水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并逐步形成一层层的冰层,长期累积便形成冰川。通常来说,冰川垂直方向越往顶部冰层年代越新,越往底部冰川年代越老。冰川冰保存了不同时期的冷暖干湿、火山活动、生物活动、植被演化、沙尘暴等气候环境信息。因此,在冰川积累区钻取的冰芯可以很好地重建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被称为“无字的环境密码档案库”。冰芯记录也成为解读过去气候环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环境影响的重要“史料”。
4月6日至15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研究员带队,西北研究院陈鹏飞、郭军明、胡召富、刘亚军、张永亮、俞百年、杨玲、徐强强、许民、康育龙、俞杰,兰州大学王兆清,吉林大学范晓鹏、宫达、来兴文、邓志鹏、魏贤哲等科考队员在祁连山八一冰川开展冰芯钻取工作。科考队员在海拔4800米处成功钻取了2支透底冰芯,长度分别为81.2米和81.6米,两支冰芯钻孔相隔60cm。获取的冰芯内分布有密集的树枝状或圆球状气泡,不同深度气泡的大小有差异,表明两支冰芯受融水渗浸过程的影响较小。值得注意的是,两支冰芯中均可清晰看到污化层,且不同深度均有分布,可见该区域在历史时期明显受到沙尘天气过程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支冰芯精确定年和化学成分的测试分析,科研人员将获得我国西北地区高质量的冰芯记录,为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提供极其珍贵的基础资料。
此外,科考人员还采集土壤、河水等10组样品,可为深入理解人为排放污染物对祁连山气候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目前,所有样品已运回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待分析,这将为后续祁连山区域气候环境相关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