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咨询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评估”启动会在京召开
发表日期:2017-03-20来源:
放大缩小
为明确北极变化的一系列自然及社会经济影响,明晰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举措,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组织开展了中科院学部院士咨询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评估”(简称项目)。3月15日,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项目咨询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安芷生、刘昌明、杨元喜、崔鹏、陶澍、张人禾、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交通运输部宋家慧教授、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杨兴国研究员及项目执行组成员、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主任薛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清华大学罗勇教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科研处处长拓万全研究员、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研究员、副主任金会军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副主任吴通华研究员、任贾文研究员、丁永建研究员、赵林研究员等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秦大河主持。
会议紧密围绕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资源环境赋存状态及利用前景及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应对策略展开。秦大河首先介绍了项目立项背景。拓万全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康世昌就项目目标及实施计划做了汇报。与会专家对项目的立项目标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实施计划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杨元喜指出,该项目具有重要的军事及国防战略意义,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北极地区是我国国防安全重要的战略关注点,应在后续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安芷生建议,应加强对北极地区气候、海冰等监测与模拟,并对其影响中国气候的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潜在影响。刘昌明表示,该项目是中国科学院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实际执行中应加强相关细节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强化对北极地区海洋温度、盐度等的变化及其影响的监测。陶澍建议该项目目标应加强北极地区船舶航行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评估;加强对北极地区黑碳、POPs等环境污染物含量及传输过程的监测评估,争取在污染物排放的国际争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陈德亮建议项目应加强对北极地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评估,关注北极地区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等。其他与会专家对本项目的实施内容及计划安排也进行了补充。
秦大河总结讲话时指出,项目执行组需要从北极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入手,从冰冻圈变化、环境、工程建设、生态、航运、地缘政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在调研过程中不求研究内容面面俱到,重在发现问题、找出要点、亮点;北极冰冻圈的研究要以自然科学研究作为入口,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口,以加强我国北极科学研究综合实力为目标。同时,冰冻圈科学研究者应树立“经营冰冻圈”的理念,加强我国在这一重要战略缓冲区的研究工作。最后,秦大河希望各位咨询专家及项目执行专家发挥各自领域专家智库作用,促进院学部咨询项目顺利实施。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