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发表日期:2021-12-14来源:

放大缩小

  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是冰冻圈科学树树冠,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出口。近年来围绕冰冻圈致利致害两条线,开展了冰冻圈服务与冰冻圈灾害研究,完善了冰冻圈科学的学科体系,丰富拓展了冰冻圈科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冰冻圈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杨建平研究员课题组植根于众多冰冻圈科学家思想与研究成果的深厚沃土,在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与风险、冰冻圈水文调节功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冰川旅游5个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进展。具体如下: 

  1.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经历了从脆弱性与适应研究到冰冻圈服务/灾害与适应研究的理论探索过程。2007-2015年期间,在探讨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性概念、研究内容与关键科学问题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体系(杨建平等,2015,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之后,随着认识的提升与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框架与战略体系(丁永建,杨建平等,2020,冰川冻土)(图1)。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思想与全新执政理念提出之后,将美丽中国思想延伸运用于冰冻圈,探索了美丽冰冻圈的科学内涵,即美丽冰冻圈自然之美、服务之美、和谐之美的综合体、利与害的辩证统一体(图2),并阐述了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图3)(杨建平等,2021,地理学报)。 

 

  1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2 “美丽冰冻圈”内涵示意图 

 

  3 冰冻圈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与风险 

  运用CMFDAPHRODITECHIRPS三种降水产品,对青藏高原极端降水开展了评估,CMFD在表征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方面要优于其它两种产品(He et al., 2021Remote Sensing);选取10个极端气候指数,从时序与空间两方面,评估了 NEX-GDDP 21个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陈虹举等,2021,高原气象);以气候变化新视角,开展了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危险性、人口的暴露及脆弱性研究,定量评估了青藏高原这一高寒地区的人口风险(Ji et al., 2021Sustainability(4)。这些成果可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冰冻圈灾害风险提供数据产品与风险评估方法。 

 

  4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人口风险的空间分布 

  3.寒区流域冰川水文调节功能 

  水文调节功能是冰川的三大功能之一,对干旱区尤为重要。基于径流变差系数法,构建了冰川水文调节指数,对中国西部寒区流域不同时段冰川水文调节功能进行了现状剖析与未来预估(贺青山等,2021,冰川冻土)(图5),有助于提升对冰川水文调节功能的强弱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深入认识

 

  5 历史时期及RCP2.64.5情景下中国西部寒区流域冰川水文调节指数变化 

  4.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居民的参与与公众的关注是建设美丽乡村之必需。基于网络大数据,使用百度指数,分析了公众对美丽乡村建设关注度的阶段性变化与区域差异,受人口密度、网络普及率、城镇化率等因素影响,青海与西藏是公众关注度的洼地(图6),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亦低于全国水平(Ji et al.2021Land)。以三江源为典型区,运用社会学方法,深度解读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典型成功案例,为高原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发展启示(杨建平等,2021,冰川冻土)。 

 

  6 2013-2020年日均百度搜索指数空间分布 

  5.冰川旅游 

  基于城市中心地理论,运用熵值法、空间断裂点模型与场强模型,确定了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和辐射能力圈层结构(图7)。在此基础上,使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法(F-MCDM)并引入需求弹性理论,分别从旅游目的地居民与客源地游客两个不同群体,分析了其对海螺沟冰川与达古冰川旅游的感知与满意度(图8),为两地冰川旅游品味提升,提质增效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唐凡等,2021,冰川冻土)。 

 

  7 冰川旅游腹地范围与辐射能力圈层结构 

 

  8 达古与海螺沟冰川景区游客相对满意度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