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物固沙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2-03-23来源:
放大缩小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东西长约442 km,南北宽约354 km,面积约5.21万km2,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地形条件的影响,巴丹吉林沙漠存在几条不同程度延伸到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的沙带(图1)。沙带延伸增加了沙源的面积,埋压了荒漠植被,加剧了荒漠植被区风沙活动,直接威胁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的生态安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地带性植被稀疏,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沙漠边缘的原生植被难以有效阻止沙漠扩张。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和地带性植物长期适应干旱风沙环境的特点,建立合理的防沙体系来有效阻挡巴丹吉林沙漠扩张是维持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生态安全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赵文智研究员团队在野外考察基础上,发现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000-14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分布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木天然植物群落,存在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灌丛沙堆,沙丘上生长着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等种群,且在沙漠延伸带流动沙丘上已成功建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固沙植被,表明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建立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固沙植被是可行的。后续研究将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加强从区域尺度上解析水、植被和沙的关系,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问题,优化生态景观格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强对乡土植物适应干旱风沙机制和扩繁保育技术研究,以便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该成果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植物固沙问题》为题发表于《中国沙漠》2022年第1期。西北研究院赵文智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获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XDA23060303)、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DQC040)共同资助。
图1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主要延伸带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