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STS项目“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通过验收
发表日期:2022-06-01来源: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放大缩小
5月31日,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STS(科技服务)项目“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21”结题验收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项目进行审查验收。验收会以视频方式举行。
项目主管单位、验收专家组、项目依托单位、项目组多名专家参加会议。项目主管单位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张鸿翔副局长、任小波处长,验收专家组姚檀栋院士、张偲院士、王会军院士、戴永久院士,潘家华研究员,徐俊副司长、蒋兆理副司长、袁佳双副司长,马爱民研究员、王艳芬教授、史培军教授等,项目组秦大河院士、丁永建研究员、翟盘茂研究员、宋连春研究员、姜克隽研究员等,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等参加验收会。任小波、验收专家组组长姚檀栋主持验收会议。
会上,康世昌致辞,向给予西北研究院指导支持的中科院和相关部门表示感谢。张鸿翔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突出进展和重要成果。
西北研究院丁永建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从考核任务完成情况、亮点创新成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项目验收汇报。验收专家组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和经费执行审计要求认真审阅了项目成果材料。听取汇报后,验收组专家一致认为项目超额完成了预期考核指标,该评估报告是一套有关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领域涉及面广泛、权威性强、学术价值高、参考性强的综合集成性研究报告。同时,专家组也期望项目组围绕研究成果,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在社会应用方面的解读,编制不同领域的科学报告和科普读物,加大对社会公众、中小学、高等院校的科学传播力度。近40名项目组成员参与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特别报告等的编写工作,专家组希望项目组继续加强与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的对接工作,争取在IPCC中继续发挥项目组科研力量。专家们进一步建议中科院、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加强对研究团队的支持,开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项研究,近期可围绕重点区域、城市与基础设施等开展特别报告评估。
该项目全面完成考核指标,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基础》《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领域和行业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减缓》《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综合卷》(中、英文版)。《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东亚季风演变、人为活动驱动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本卷是认识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基础。《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领域和行业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领域与主要行业的影响进行评估,重点聚焦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冰冻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农业、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业、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和重大工程等的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方面。《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系统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上游、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和福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以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各地区和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未来风险,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不同地区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选择。《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减缓》主要针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和驱动力,排放情景和路径转型,主要行业的减排潜力和技术,城市减排的政策和技术路径,消费行为的减排选择,我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下的减排路径的政策选择,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以及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和国际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评估,该报告是全面认识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
据悉,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组织国内17个部门、45个单位近300位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历时3年合力打造的《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是目前国内最新和最为全面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可为国内及国际社会认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判识影响程度、寻求减缓途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形成了包括科学技术报告、论文、专著、咨询建议报告在内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培育了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今后的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打下了重要的科研基础。
参会人员
报告封面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