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2-09-26来源:

放大缩小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受到破坏后恢复时间较长,因此在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动物践踏等干扰活动下BSCs逐渐减少,而BSCs的减少将导致沙尘暴频发、土壤养分丧失、荒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方法使BSCs得以恢复。将BSCs中的主要生物体(藻类、地衣和藓类)进行人工培育并接种到沙地表面,通过养护成活,加快地表BSCs的形成,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型固沙方法。目前人工BSCs的研究多在选种与培养、接种方法优化、野外监测等方面,人工BSCs对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赵洋研究员团队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BSCs与流沙为研究对象,对人工BSCs属性以及草本植物的组成、生长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工BSCs样地共有9种草本植物,隶属于49属,其中苋科(Amaranth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禾本科(Gramineae),优势种为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对照组流沙的草本植物总盖度8%、生物量11.63 g·m-2、丰富度0.71、多度1.00;人工BSCs草本植物的总盖度11%—19%、生物量80.00—179.70 g·m-2、丰富度1.67—3.67、多度4.33—16.78。人工BSCs盖度与草本植物盖度为二次函数关系,而人工BSCs属性与草本植物的盖度、生物量、丰富度、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图1)。因此,人工BSCs形成与发育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的恢复,加快了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该成果以“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为题发表于《中国沙漠》2022年第5期。西北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许文文为论文第一作者,赵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16303206112300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项目共同资助。

  文章链接 

图1 人工BSCs盖度与草本植物各指标的回归分析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