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科研风采 弘扬科学精神
——西北研究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圆满落幕
发表日期:2018-05-21来源:
放大缩小
5月19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简称西北研究院)本部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本届公众日主题为“科技创新 强国富民”。两天来西北研究院本部接待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武汉外国语学校、通渭路小学等大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新闻媒体记者、普通市民等社会公众1300余人。
此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向公众开放了科技创新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展室、文献情报书库及图书馆以及23个野外台站。为使公众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同时举办多场精彩的科普报告及老科学家手稿展。
活动开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赖远明向首批参观者们简要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历史沿革、重点研究领域、特色学科。特别介绍了西北研究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重要科研奖励。并希望通过举办公众科学日,开放相关实验室与科技馆,进一步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弘扬“立足西部、甘于奉献、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在科技创新馆,通过“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沙盘”“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沙综合体系沙盘”“黑河流域生态试验示范沙盘”向公众介绍了西北研究院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杰出创新成果。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了解到“什么是冻土”“天然气水合物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区建公路、铁路”等热点知识。在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视频、生动形象的展板,使得公众对冰川、冰冻圈、冰芯、冰冻圈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在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大型风洞试验装置让参观者们驻足惊叹,结合讲解明白了什么是沙漠化、沙尘暴的成因、风沙运动规律、沙漠与沙漠化地区环境演变的过程、防沙工程技术原理等。在中科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向公众展示了油气分析测试实验技术平台,讲解了稀有气体同位素测试系统、稳定同位素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油气资源研究展厅,参观者们感受到老一辈石油地质科学家在打破“中国贫油论”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了解了石油和我们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掌握了“海底的石油是怎么开采的”“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区别”等科学问题。在文献情报中心,举办了科普图书展、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图片展和率先行动、砥砺奋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成果展。并举办了“科学欢乐秀”,包括智力拼图、知识问答、扫码阅读、科学谜题、智能小车、机器人表演、3D打印制作等。
科普报告邀请了王作栋副研究员讲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开采和利用”,吴晓东副研究员讲解“全球变化与青藏高原碳循环”,李宗省副研究员讲解“带您走进祁连山”。科研人员结合自身科研实际,运用大量野外科考图片及科普影像资料,穿插小知识、小故事,向公众深入浅出地讲解石油、天然气形成机理、组成和用途及开采方法,石油人的事迹及精神、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及造成的影响、如何节能减排、青藏高原碳循环基本知识、祁连山基本概况及其重要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等。现场互动频繁、提问不断、气氛活跃、反响热烈,公众进一步对西北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与进展有了深入认识,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老科学家手稿展”。共有出自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开创者、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等老一辈科学家的115张科研手稿对外展出,希望同公众共同踏寻老一辈科学家求真探索的艰辛历程,分享他们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传递严谨务实的治学之风。
为办好此次公众科学日,西北研究院办公室组织了40人的科学日工作组,并制定了科学日活动安全应急预案。在5月18日召开的公众科学日组织协调会上,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总领队、总协调、调度组、讲解组、报告组、接待组、摄影组、安保组等明晰了此次活动职责。还就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沟通。
通过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向全社会集中展示了西北研究院的重大科研成果,传播了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科学知识,弘扬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展现了西北研究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加深了公众对地学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激发了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陈治理)
赖远明讲话
参观科技创新馆
参观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观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观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参观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实验室
参观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展厅
小朋友们和机器人亲密互动
向公众举办科普讲座传播科学知识
科学日工作组合影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